一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合作技巧的指导。
具体如下:指导合作小组分配学习任务(保证小组成员能独自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);指导合作小组分配学习角色(体现自愿和量力而行的原则);指导小组成员向同伴提问(达到激活思维的目的);指导小组成员学会倾听同伴的发言(学会彼此相互尊重);指导小组成员辅导同伴(培养学生的协同意识);指导小组成员学会相互交流,共同探究问题(着力合作意识和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);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协调组员间的分歧,归纳组员观点(共享合作成果)。
二、在学生学习困难时进行必要的指导。
在合作学习的背景下,教师的角色既是合作学习任务的设计者、合作学习情境的创设者,更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、指导者,教师应当参与到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的学习活动中去,与学生平等对话。当合作学习小组遇到困难时,教师应适当点拨、指导,提供必要的帮助。遗憾的是在这时候,许多教师不能及时转变角色,溶入到讨论中,他们“袖手旁观”,甚至在做下一个环节的准备工作,因此出现了“短暂繁荣”、“华而不实”的无效合作场面。
误区之三:合作学习的随意性。
为了迎合形势,为了调节课堂气氛,有的教师动不动就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,合作学习呈现极大的随意性。其实有的合作任务很简单,更适合自主学习,完全没必要合作学习。有的问题学生意见基本一致,也不需要共同探讨。频繁、无价值的分组不但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、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,还容易使学生养成遇到问题浅尝辄止,一味依赖他人的不良习惯。因而,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必须确定合理的有价值的学习任务,选择适当的环境和时机,这是保证小组合作交流切实有效的重要前提。
那么,在什么时机、什么状态下开展合作学习较为有效呢?第一、当需要学生完成某一个学习任务,而这个学习任务又可以分解成几个子任务,可以由小组成员各自承担一个子任务,从而依靠集体的力量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时,是开展合作学习的较佳时机。第二、当学生在学习中面临疑难问题或对同一问题在看法上有意见分歧,需要选择解决策略或求得共识时,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帮助学生学习。因为学生个体认识问题有局限性,当其认识和别人有分歧时,他们往往会产生强烈的交流欲望,希望通过交流来判断自己的认识是否正确 。第三、当创设的问题具有开放性,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法,对问题的探究有不同的见解时,正是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好时机。这时开展合作学习,学生不同的思维方法可以相互借鉴、互相促进,每个小组成员不仅可以从别人那里学习到如何多角度思维,而且可以学会如何优化自己的思维,从而分享合作学习带来的成果。
误区之四:“热闹”掩盖下的少数人学习,多数人休闲。
其表现形式有二:一是少数人学习,多数人游离。小组合作学习时,学习好或者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,其他人则成为“多余人”,或玩耍、或走神、或静听……热闹非凡,乱作一团;小组汇报时,真正发言的仍是那一两个学生。在这样的课堂上,参与合作学习的只是少数几名学生,大多数学生则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。二是少数人学习,多数人静静聆听等候搭车。步入这种误区,究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对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的培养。